时代周报记者 王心昊 一别半年,进击的“二师兄”又回来了。 8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0年7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7%。其中,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10.2%,影响CPI上涨约3.07%;食品类别中,畜肉类价格上涨61.1%,影响CPI上涨约2.90个百分点。特别值得一提的猪肉价格,足足暴涨85.7%,影响CPI上涨约2.32个百分点。 从更能体现近期价格变动情况的环比数据看,7月份CPI由上月的下降0.1%转为上涨0.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8%,涨幅比上月扩大2.6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62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方面,则由上月的下降0.1%转为持平。 “此次猪肉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暴雨洪涝灾害导致供给减少,同时运输环节也受阻,造成部分地区、部分价格出现结构性上涨。”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随着餐饮业经营逐渐恢复,猪肉消费需求虽逐渐增加,但供给仍然偏紧,再叠加水害引起的调运受阻,导致猪肉价格的同比涨幅结束了此前连续四个月的回落。 食品价格涨幅明显 “6月份,猪肉价格还在每斤30元出头,现在已经接近40元了。”在广东佛山开餐厅的老板陈洪,时隔半年后,再次感受到物价飞涨的压力。“我记得今年4月,猪肉价格曾一度降到30元以下了,但之后又一路上涨,感觉还连带着其他蔬菜一起涨起来了。” 陈洪的感受并非个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7月份畜肉类价格上涨61.1%,影响CPI上涨约2.90个百分点;鲜菜价格同比上涨7.9%,影响CPI上涨约0.19个百分点。 在市场端,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7月末,全国猪肉平均批发价已经超过48元/公斤,相较5月末年内低点(38.5元/公斤),明显回升。不过,即便如此,7月末的猪肉价仍低于年初2月18日50.8元年内价格高位,更是比不上去年10月底创下的52.4元历史新高。 “食品价格上升,是带动CPI涨幅扩大的主要原因。”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7月份南方大面积洪涝灾害,导致部分地区蔬菜短期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7月,鲜菜价格环比上涨6.3%,同比涨幅扩大3.7个百分点到7.9%。“8月后,水灾对农业生产和物流运输的影响减弱,蔬菜和猪肉价格可能逐渐回落。”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进一步指出,除了供需两端因素的影响,2019年同期,猪肉价格上涨周期仍未开始,“猪肉价格从去年8月份开始一直涨到今年年初,导致去年7月基数较低,也是造成猪肉价格同比涨幅一直较高的原因之一”。 尽管供给偏紧,但在专家们看来,下半年,以猪肉为代表的食品类不会迎来新一轮涨价。 连平分析认为,虽然猪肉的总体需求随疫情平稳将进一步恢复,但同时供给也会明显扩大,逐步改善供求关系,猪肉价格重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可以预计,今年下半年或者四季度,猪肉价格的同比数据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回落。” 国海证券在近期研报中也指出,自2019年10月开始,能繁母猪存栏开始增加,从能繁母猪到育肥猪出栏,预计需要10个月左右时间,“预计从2020年9月份开始,生猪出栏会慢慢增加,猪肉价将会迎来下跌。” 但从目前的市场数据来看,猪肉价格已有小幅回落的趋势。据猪好多数据监测显示,8月10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连续下跌5天至37.43元/公斤,较前一日下跌0.03元/公斤,较8月第一周下跌0.26元/公斤,较7月平均价格下跌0.67元/公斤。 核心CPI持续低迷 虽然食品类别价格凭“一己之力”令CPI连续两月回升,但排除掉价格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之后,7月核心CPI同比上涨0.5%,创下2013年有该项数据统计以来的最低值。同时,非食品价格涨幅收窄到0%,为2010年以来的低点。 “疫后消费恢复缓慢,特别是旅游、文体娱乐、户外消费等领域,需求仍然较弱。”刘学智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核心通胀放缓,主要和服务类价格普遍偏弱有关。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7月文教娱乐分项环比-0.2%,远低于1.3%的季节性规律,这直接拖累核心CPI同比增速放缓近0.3%。同时,居住、家庭用品及服务、衣着等其他分项,均对核心CPI同比增速拖累0.1%。 7月核心CPI增速为0.5%,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值,甚至比2014—2015年市场炒作“通缩”时期1.2%的增速还要低。 时代周报记者查询Wind数据发现,自2013年公布核心CPI以来,数据大多数在1.5%—2%区间,最低值为2015年1月的1.2%,最高值为2018年2月的2.5%。2020年,核心CPI涨幅不断走低,从1月份的1.5%逐渐走低到7月份的0.5%。 “抛开疫情看,2018—2019年,核心和非食品CPI已呈趋势性下行,疫情仅仅是加剧了下行。”海清FICC频道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指出,尽管核心CPI、非食品CPI从数值上看逼近通缩区间,但与经济学上的“通缩”概念并不相同:这两个数据继续大幅下行可能性并不高。同时,从核心和非食品CPI数据来看,国内当前的通胀水平处于历史较低位置,经济并没有过热迹象,货币政策也不会进一步收紧。 通胀预期难兑现 虽然食品类别价格的上升掩盖了核心CPI的持续阴跌,但从7月以来,“通胀预期”似乎成为这一轮支撑国内资本市场上行的重要力量。 7月,Wind商品指数上涨接近10%,创下2016年11月以来的最大涨幅。在剔除贵金属后,剩余涨幅均值也超过4%,处于近年高位,反映出通胀预期明显升温。(Wind商品指数从1032涨到1132,涨幅近10%,减去上升36%占比18%的贵金属,剩下涨幅约为4%) 在商品价格带动下,国内A股市场上,以有色、建材、化工为代表的传统周期板块,7月的整体表现明显增强,今年3月以来,传统周期板块的月涨幅首次超越消费股,与成长股的差距亦大幅收窄。 这一趋势同样显现在7月的PPI数据中:7月,PPI环比维持正增长,同比跌幅如期收窄,原材料价格整体延续修复。7月PPI环比+0.4%,与上月增速持平,同比从-3.0%收窄至-2.4%,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均有所改善。其中,受益于国际油价和贵金属价格上涨,石油加工和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出厂价格增幅扩大明显。 抛开全球经济恢复能否在三季度坐上“快车道”不谈,现在的市场,未必能在放水之后迎来CPI和PPI的又一轮上涨。 天风宏观首席分析师宋雪涛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后,原油、有色、黄金等大宗商品经历了史诗级的牛市,但是对比当时的经济基本面,这次的上涨缺乏形成通胀的基础。 “和2008年工业化、城镇化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相比,这一次,宏观政策更加强调短期的纾困和中长期的技术投资,加杠杆的内容和空间都有显著不同,最终作用于原油、能化、有色等大宗商品价格的力度有限。”宋雪涛说。 因此,此次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涨的不是实际需求驱动的通胀预期,而是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 近期政治局会议已经释放出政策导向调整的信号:在居民消费缓慢恢复的当下,通胀预期可能不会兑现。在理解政策影响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应和“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相结合。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下一步政策的着力点将是提振消费,否则只有供给没有需求,无法形成有效的循环。但提振消费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不会像刺激投资那样立竿见影。宋雪涛指出,这意味着短期需要容忍相对较低的经济增速,将关注点放在中长期的问题上。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